歐亞世紀第五部分:北京的策略
歐亞世紀第五部分:北京的策略
- 2021 年 12 月 6 日
- 哈爾·布蘭茲
- 主題:歐亞世紀,作者:哈爾‧布蘭茲
從許多方面來看,習近平領導的中國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但其爭奪全球霸權的野心只不過是一個熟悉問題的新變種 — — 並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熟悉反應。
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從來都不像看起來那麼新奇。無論在哪個時代,人們都流行主張,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世界,需要全新的解決方案。但當今民主世界面臨的根本問題—— 中國 對歐亞大陸及其他地區主導地位的挑戰——是一個老問題的新變種。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北京的策略沒有先例。 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是列寧主義國家,雖然宣稱堅持社會主義,但實行的卻是 極不平等的國家驅動資本主義。它將財富、先進的技術與 強烈的民族主義 和專制的不安全感結合在一起。它透過軍事壓力等傳統手段和傳播數位威權主義等新時代手段來實現其目標。亞洲問題專家亞伯拉罕·丹麥 寫道: “中國 正崛起成為前所未有的世界強國。”
然而,其野心卻是顯而易見的。中國 共產黨 正在尋求在東亞邊緣地區和西太平洋建立勢力範圍。同時,它也在歐亞大陸深處建立一個非正式的帝國。這些項目就像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在一個方面取得主導地位將會釋放出資源來確保另一個方面的安全。
2002 年,國防部官員 安德魯·馬歇爾 寫道 ,美國必須做好與中國進行長期鬥爭的準備,以「爭奪歐亞大陸和環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和地位」。隨著中國尋求稱霸陸地以及統治海洋,競爭愈演愈烈。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大博弈再度拉開序幕。幸運的是,前幾輪鬥爭的模式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次鬥爭。
有毒混合物
一個見解是,經濟活力、政治不自由主義和地緣政治怨恨是一個有害的組合。 英國歷史學家 保羅甘迺迪寫道,德意志帝國是危險的, 因為它「結合了西方民主國家的現代工業化實力和東方君主制國家的專制(人們忍不住說這是不負責任的)決策特徵」。這的確是對今日中國的一個恰當的描述。
自1978年實施資本主義改革以來 ,中國經歷了世界領先的經濟成長,國內生產毛額 成長了 40多倍,中國工廠成為了世界工廠。冷戰 後 ,美國認為,在對外貿易和技術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將帶來外交溫和、政治自由化:中國將融入促進其崛起的世界秩序,並被馴服。
然而,經濟接觸大多讓頑強的中共得以收買批評者,同時激起憤怒的民族主義情緒,作為國內合法性的來源。正如荷蘭裔美國政治學家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所 擔心的那樣,中國因此變得「現代化、充滿活力和軍事化」。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體系又回歸到了一種更個人化、意識形態化的暴政,並且極有可能在地緣政治上不負責任。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有著強烈的慾望想要改變甚至推翻既有秩序。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大國,希望在製定國際規則方面擁有發言權。它曾是一個歐亞帝國,其領導層 視以 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為歷史常態。它還是一個赤裸裸的修正主義大國,試圖洗清 中國因內亂和外患而四分五裂的「百年屈辱」所造成的錯誤。尤其重要的是,它是一個 新極權主義 國家,其統治者 對自由國際秩序的期望感到不滿。中國可能是後來冷戰中的美國的盟友,但今天它正在對美國主導的體系發起革命性的挑戰。
混合霸權
該項目體現了第二種持久模式——尋求混合霸權。將領土主導權與海上擴張結合起來一直是歐亞挑戰者的偉大願望。中國正試圖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
北京顯然 瞄準 東亞和 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這兩個地區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地區。習近平稱之為 「亞洲人的亞洲 」——一個不受美國影響的地區將容易受到中國的控制。
為此,中國宣稱對幾乎整個南海、大部分東海地區以及 兩者之間的重要島嶼台灣擁有主權。它試圖將該地區的經濟納入自己的軌道,同時瘋狂發展軍事手段來強制該地區國家遵守自己的要求。其目標似乎是 打破美國在第一島鏈 上的聯盟和安全夥伴關係鏈 ;一位中國海軍上將曾經對 美國總統,只要以夏威夷為分界線。一旦北京鞏固了對其海上通道的控制,它將有能力向全世界施加影響力。
中國同時利用其領土深入歐亞大陸的事實,尋求某種形式的大陸優勢。該計畫的標誌 是習近平的 「一帶一路 」倡議,旨在以北京為中心,建構一個經濟和技術更加一體化的歐亞大陸。
例如,巴基斯坦 和 斯里蘭卡的基礎設施項目 可以幫助中國包圍印度並突破印度洋。 「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編織出經濟、政治以及——最終——軍事影響力的網絡,覆蓋從東南亞到中亞乃至更遠地區的國家。短期內,「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會改善中國獲取自身發展所需資源的管道,無論是工業所需的化石燃料還是 人工智慧演算法所需的數位化數據。 從長遠來看,如果中國能夠將歐亞大陸的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它就能 建立 一個安全的基礎,以尋求海上主導地位和全球主導地位。
正如過去一樣,地緣政治噩夢往往成為人道主義噩夢。據估計,習近平已將 一百萬至兩百萬 維吾爾族人關進 集中營,同時採用 數位 和身體鎮壓相結合的方式,將維吾爾族人的家鄉—— 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新疆變成了中國主導世界的恐怖預演。他的理由之一是,新疆 位於 通往中亞和其他歐亞熱點地區的道路上,因此不能容忍那裡出現不穩定,更不用說「顛覆」了。
外柔內剛
這裡涉及第三種模式:歐亞整合的方法發生了變化,但風險並沒有改變。德國和日本進行了瘋狂的暴力征服。蘇聯依靠軍事恐嚇、顛覆和代理部隊。中國的力量形式比莫斯科更加多樣化,因此對歐亞的挑戰融合了新舊手段。
北京的船出海速度比幾十年來任何國家都快;其戰略家們 思索 透過「短期尖銳戰爭」征服台灣並迫使日本屈服。自 199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預算增加了近12倍 以來,冷戰特徵的核子擴張活動
然而中國擁有許多施加影響的工具。 「一帶一路」倡議利用貸款和技術武器來達到地緣政治目的。隨著各國採用中國5G 技術 以及北京收購網路實體基礎設施,中國正致力於建構數位勢力範圍 。習近平政府可以 向全球嫉妒的獨裁者 近輸出 ,中國可以利用其市場力量來操縱這些國家的外交政策選擇。 中國也正在競相掌握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和其他關鍵技術,部分是為了對那些抵抗其意願的人施加強大的影響力。
中國經濟影響力的上升可能會使各國對喪失政治主權感到麻木,或在北京採取更粗暴的侵略行為時剝奪它們的行動自由。中國的挑戰之所以如此棘手,是因為北京將驚人的軍事力量累積與更微妙的控製手段結合在一起。
然而,雖然某些模式是新的,但其利害關係卻不是。如果中國能夠在西太平洋和歐亞大陸西部佔據主導地位,那麼它將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它可以利用這些地區的資源來促進自身的成長,同時將競爭對手排除在重要市場之外。它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脅迫其敵人,並塑造 國際體係以反映其專制偏好。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可能仍不會面臨可怕的軍事攻擊局面。但正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0年所警告的那樣,它會發現, 一個由歐亞大陸的極權主義龐然大物領導的世界將是一個骯髒而危險的地方。
敵人的聯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記住第四個教訓:巨大的歐亞野心導致了敵對圈的不斷擴大。美國 之所以能成為全球超級大國,是因為它的鄰國實力弱小 ,而且擁有近海地位,這使它成為受到侵略性獨裁者威脅的歐亞國家的天然朋友。德國、日本和蘇聯最終未能取得同樣的成就,因為它們的擴張威脅到了鄰國的生存,並由此在遠近可怕的敵人之間建立了聯盟。
這是中國的核心困境。地理位置使中國擁有蘇聯享有的歐亞大陸影響力,以及它所最缺乏的可用海洋優勢。然而,這也使中國被大約二十個國家包圍,其中大多數國家都明白,自身的安全需要平衡中國的影響力。如果北京不能巧妙應對,最終就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中國一度迴避了這個問題:冷戰後實施了二十年的「韜光養晦」戰略,這一戰略經過精心設計, 避免 激起曾經瓦解蘇聯的那種跨洋遏制聯盟。然而,2008-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北京放棄了這項策略。自那時以來,中國的所作所為——包括不斷增強的軍力、在從喜馬拉雅山到香港等熱點地區的好戰行為、 戰狼外交等——令其潛在對手心生 恐懼。
處於中國影響力陰影之下的國家,如台灣、日本和印度,目前正在增強軍事能力並 加強與美國的關係。 而美國則正在重新調整其國防、技術和經濟政策,以應對長期競爭。美國安全與安全對話組織 和 四方安全對話等多邊組織 正在崛起,成為跨區域抵抗中國強制力量的焦點。亞洲、歐洲、北美洲和澳洲等多個大洲的國家都派遣海軍艦艇巡邏南海,當地大國也悄悄探索對抗北京的選項。
同時,七國集團 和 北約等機構 也採取反華立場;非正式的技術聯盟正在形成,目標是阻止北京的介入。目前歐洲大多數國家已經 禁止 或限制華為在5G網路中的作用;義大利、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等十多個國家已經取消或縮減「一帶一路」計畫。即便是俄羅斯,似乎也對中國咄咄逼人的前景感到 有些不安 。儘管俄羅斯與北京的密切夥伴關係加劇了人們對歐亞大陸威權主義的擔憂。
史達林可能理解習近平的困境:中國週邊及其他國家正在加強合作,以遏制其影響力。歐亞大國的全球野心再次引起全球的回應。
地理決定命運,戰略決定命運
在這場較量中,歷史有勝者嗎?二十世紀的進程顯示這不是中國。每一個試圖從歐亞大陸爭奪全球權力的國家,最終都會被其擴張所激起的壓倒性聯盟所擊敗。
一些直言不諱的中共忠誠分子並沒有忘記這段歷史。前外交官袁南生曾以 歷史類比的方式警告說,「四面樹敵」是一條亡國之路。軍事分析家指出,與美國及其眾多盟友對抗的國家通常 會付出 慘痛的代價。
這些評論員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中國可能在經濟和軍事上強大,但仍容易受到戰略包圍。例如,中國高度依賴先進的半導體, 但美國現在正利用其全球影響力,阻止華為獲得這些半導體 ——這是一種 靜默的 技術遏制策略。它和莫斯科一樣,無法承受多條戰線的對抗。此外,華盛頓及其盟友仍擁有全球絕大多數財富和軍事力量。如果中國挑起多邊遏制,那麼它就挑起了一場自己可能無法取勝的鬥爭。
但這不應該成為美國自滿的理由。要打敗蘇聯,就需要經歷長達四十年、 充滿熱戰威脅的危險冷戰。其他野心勃勃的霸權國家在垮台前都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地理位置並不能決定一切:德意志帝國和軸心國 為了民主的安逸而發動戰爭,而他們幾乎都贏得了勝利。隨著中國努力追求榮耀,它仍然希望瓦解針對它的聯盟。
暴力手段是一種選擇:北京可以利用其 當地的 軍事優勢入侵台灣或擊敗菲律賓,以期打破遏制壁壘,並使力量平衡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誘惑也是另一種可能性:中國可以利用其市場和技術的吸引力,或者乾脆合法或非法地拉攏外國精英,以減輕戰略阻力。
舉個例子:儘管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呼籲建立統一的經濟陣線,但歐盟仍於 2020 年 12 月與北京簽署了《 全面投資協議》 。隨後,中國浪費了這項突破,並發動了一場戰狼式的攻擊, 導致該協議陷入危險。但事實是,北京擁有懲罰敵人、獎勵中立國的經濟能力,而這是蘇聯、德國和日本帝國都不具備的。
同時,反華聯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人們都在談論保衛民主的 台灣,但亞洲卻缺乏一個能遏止侵略的多邊框架。美國缺乏足夠的貿易政策來阻止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美國正在從西南亞和中東撤軍,這種看法為 中國在歐亞大陸開闢了 空間。而所有受到中國好戰行為威脅的國家——無論是美國、日本、印度、台灣或其他國家——尚未按照歷史和北京的行為所顯示的緊急程度作出反應。平衡正在進行,但速度很慢。
正如中國國防部長 魏鳳和在 2021 年初所說,未來幾年可能會出現一場 「遏制與反遏制」的較量 ——這是一場美國試圖建立更強大的反華聯盟與北京試圖破壞這一聯盟的競賽。
中國將利用軍事威脅、經濟影響力以及戰略腐敗來消滅敵人,並削弱脆弱前線國家與遙遠超級大國之間的連結。美國及其盟友必須實施速戰速決的計劃,鞏固台灣和西太平洋其他地區瀕臨危險的軍事地位,以維護中國對手的戰略自主權的方式限制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影響力,並在多個方面團結起來,抵制北京的策略。它們的成功或失敗將決定世界民主國家是否 能夠成功遏制中國的挑戰,就像西方 在冷戰期間遏制莫斯科一樣。如果做不到,世界民主國家可能會發現自己面臨更類似世界大戰的問題——一旦失敗或不作為使它們陷入非常困境,就需要恢復。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成功機會並不大:北京最終可能面臨一個選擇:是節制自己的野心,還是挑起自己無法應付的敵意。然而歷史也提醒我們,意外總是會發生,民主的主導地位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證。地理決定一切,但戰略決定一切:這是歐亞世紀所能提供的最有意義的教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