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法國與越南關係:法國協助阮越統一越南再佔北越(北圻)、交趾支那(南圻)。安南國只剩中圻

法國與越南的關係法語Relations franco-vietnamiennes越南語quan hệ Pháp-Việt)早在 17 世紀就開始於耶穌會神父亞歷山大·德·羅茲 (Alexandre de Rhodes)的傳教活動。 18 世紀期間,許多商人訪問越南,直到1787 年至 1789 年皮尼奧·德·貝海納 (Pigneau de Béhaine)領導的法國軍隊的大力介入,幫助建立了阮王朝。 19世紀,法國以保護天主教傳教士在越南的工作為藉口,大力介入越南事務。

法國與越南關係
標示法國和越南位置的地圖

法國

越南
使館
法國駐河內大使館越南駐巴黎大使館

第一次接觸

編輯

耶穌會神父亞歷山大·德·羅德 (Alexandre de Rhodes)是最早到越南的傳教士之一,他於 1624 年抵達越南。他用越南字母寫了第一本教義問答。

亞歷山大·德·羅茲於1650年返回歐洲,主張派遣主教,以便更好地配合羅馬天主教在越南的發展(當時約有10萬皈依者),派遣主教是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本土神職人員和組織

「我們有充分理由擔心,發生在日本教會身上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安南教會身上,因為這些國王,無論是在北部還是在交趾支那,都非常強大並且習慣於戰爭......有必要教廷透過自己的運動,向這些基督徒以驚人的方式繁衍的東方地區派遣士兵,以免在沒有主教的情況下,這些人在沒有接受聖禮的情況下死去,並明顯冒著受到詛咒的風險。

亞歷山大·德·羅德的努力促成了巴黎外國傳教協會的成立,標誌著天主教法國作為新的亞洲傳教力量的參與。從1662年起,蘭伯特·德拉莫特主教和帕魯主教在暹羅的城府建立了一個基地,並多次嘗試派遣傳教士前往越南。

皮埃爾·蘭伯特·德拉莫特

同時,葡萄牙帕羅德羅領導下的耶穌會士繼續在越南活動。 1658年,Manoel Ferreira神父和法國人Joseph Tissanier神父抵達東京[ 3 ]但他們於1664年在鄭澤統治下被驅逐,並逃往大城府。[ 4 ] 1666年6月,巴黎外國傳教會的大城府派出弗朗索瓦·戴迪爾神父前往東京,儘管他仍然躲藏起來,但他能夠在那裡重組天主教徒。[ 5 ] 蘭伯特·德拉莫特主教本人也於 1669 年訪問了北部的傳教團,並在法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活動掩護下加強了那裡的組織。[ 5 ]

1680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Phố Hiến開設了一家工廠。[ 6 ]著名的法國人皮埃爾·波伊弗爾(Pierre Poivre)1720年起訪問越南的基地,但不允許建造教堂。這導致基督教在南方的影響比北方大,這是未來基督教在越南南部存在的一個主要因素。

軍事合作(1787–1820)

編輯
西貢城堡是奧利維爾·德·普伊馬內爾 (Olivier de Puymanel)根據沃邦 (Vauban)的設計於 1790 年為阮福安 (Nguyễn Phúc Ánh)建造的。

18 世紀末,西山叛亂推翻了阮氏家族,但其成員之一、未來的嘉隆皇帝Nguyễn Ánh在法國天主教神父、阿德蘭名義主教Pigneau de Béhaine的幫助下,獲得了一項條約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結盟:[ 7 ]凡爾賽條約,於178711月21簽署獨家貿易權。該條約標誌著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影響力的開始,但本地治裡總督康威伯爵拒絕繼續執行該條約,讓皮尼奧·德·貝海納自行其是。

儘管有這些不便,1789 年至 1799 年間,皮尼奧·德·貝海納 (Pigneau de Béhaine) 召集的法國軍隊還是成功支持嘉隆帝控制整個越南。[ 9 ]法國訓練了越南軍隊,建立了海軍,並建造了沃邦風格的防禦工事,[ 7 ]例如西貢城堡Duyên Khanh城堡。其中一些法國冒險家將繼續在嘉隆政府中擔任要職,例如菲利普·瓦尼埃(Philippe Vannier)、讓-巴蒂斯特·沙尼諾(Jean-Baptiste Chaigneau)德·福桑(de Forsans)和德斯皮奧(Despiau)醫生。

Thétis護衛艦,1813 年模型。國家海洋博物館(羅什福爾)

1820 年嘉隆皇帝的去世和明命皇帝的即位使法國和越南之間的關係嚴重緊張。為了重建密切聯繫,讓-巴蒂斯特·沙尼諾被任命為法國駐順化領事。他提出了一項和平條約,但仍未成功,並於1824 年12 月與菲利普·瓦尼耶(Philippe Vannier) 及其家人最終離開越南。布干維爾(Hyacinthe de Bougainville)和庫爾松·德拉維爾·赫利奧 (Courson de la Ville-Hélio)上尉率領的使團抵達峴港,帶著埃斯佩蘭斯號塞蒂斯號[ 10 ]儘管大使們收到了皇帝的大量禮物以及路易十八於 1824 年 1 月 8 日遞交的一封信,但他們仍無法獲得明命的接見。[ 11 ]

對傳教士的抵制

編輯

1825 年,當泰蒂斯號停泊在峴港時,雷熱羅神父從泰蒂斯號滲透進來後,明命皇帝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越南。 [ 12 ]明命在他的法令中斷言基督教敗壞了人民:

「西方人扭曲的宗教迷惑了人心。長期以來,許多西方船隻來與我們進行貿易,並將天主教傳教士引入我們的國家。這些傳教士使人們的心變得歪曲,從而破壞了我們美麗的習俗。

—  Minh Mạng 1825 年反對基督教法令。[ 12 ]

由於禁令基本上無效,傳教士繼續在越南活動,特別是在交趾支那總督黎文悅的保護下,在他們支持黎文之後,頒布了對羅馬天主教以及法國和越南神父的全面禁令。 -1835 ) ,導致法國傳教士遭到迫害,約瑟夫·馬爾尚神父於 1835 年處決

嘗試主動提出

編輯

1840 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擊敗中國後,明命皇帝試圖與歐洲列強建立聯盟,並於 1840 年派遣了由唐達祥 (Ton That Tuong) 率領的代表團。 他們在巴黎受到了總理 蘇爾特元帥和商界人士的接見大臣,但國王路易·菲利普。此前,巴黎外國傳教會梵蒂岡敦促譴責「宗教的敵人」。大使館徒勞地向法國提供了貿易壟斷權,以換取在其他國家發動攻擊時提供軍事支持的承諾。[ 13 ]明命於1841年過世後,與美國締結條約的嘗試也失敗

明命的繼任者紹楚也堅持前任的反天主教政策,但試圖避免直接對抗。 1840 年, Favin-Lévêque上尉乘坐護衛艦Héroïne抵達峴港,從 Thiệu Trị 那裡獲釋了五名被監禁的傳教士。[ 11 ]

領土征服

編輯

1858年,外交官夏爾·德蒙蒂尼任務失敗後,夏爾·里戈·德熱努伊奉拿破崙三世之命進攻越南。他宣稱的使命是製止對該國天主教傳教士的迫害,並確保信仰的傳播不受阻礙。[ 18 ] Rigault de Genouilly 率領 14 架法國武裝直升機、3,000 名士兵和西班牙提供的 300 名菲律賓士兵,[ 19 ]於 1858 年襲擊了達農港,造成重大損失,並佔領了該市。幾個月後,由於供應問題和疾病,里戈不得不離開這座城市。[ 18 ]

征服交趾支那 (1862–1874)

編輯
查爾斯·里戈·德·熱努伊 (Charles Rigault de Genouilly)於 1859 年 2 月 18 日拍攝的《佔領西貢》 ,由安托萬·莫雷爾·法蒂奧 (Antoine Morel-Fatio)繪製。

德熱努伊向南航行,隨後於 1859 年 2 月 18 日攻克了西貢這座防守薄弱的城市。並指示他獲得一項保護羅馬天主教信仰的條約在越南,但不是試圖獲得領土利益。[ 18 ]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戰火重燃,佩奇海軍上將不得不將大部分兵力調往中國,支援那裡的查納海軍上將。 1860 年 4 月,佩奇被召回法國,並由達里斯上尉接任。[ 20 ]西貢的法西聯軍現在只剩下大約 1,000 人,從 1860 年 3 月到 1861 年 2 月,卻被大約 10,000越南軍隊圍困中國取得勝利,查納海軍上將率領的70 艘艦艇和瓦蘇瓦涅將軍率領的3,500 名士兵被派遣到西貢,以便法國人能夠在1861 年2 月25 日的清和(Ky Hoa) 戰役中擊敗圍困越南人​ [ 22 ]

1862 年 4 月 13 日,越南政府被迫談判並在 1862 年《西貢條約》中正式將邊和嘉定定順領土割讓給法國,並得到《順化條約》(1863 年)的確認。

1863 年,潘青建 (Phan Thanh Giản)在巴黎。

1863 年,潘清建(Phan Thanh Giản)向法國派遣了大使館,試圖收復法國失去的領土。[ 23 ]儘管拿破崙三世最初接受了潘清建的請求,但在海軍和殖民地沙塞洛-勞巴特領導的拿破崙內閣的壓力下,該協議最終於1864年被取消。

1864年,法國在越南南部的所有領土被宣佈為法國新殖民地交趾支那。 1866年,法國在歐內斯特·杜達爾·德·拉格雷弗朗西斯·卡尼爾的領導下開始了湄公河的勘探,目標是到達中國的財富。他們到達雲南,發現湄公河無法通航至中國。相反,他們發現北部的宋科伊河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4 ]

1867 年,海軍上將拉·格朗迪埃 (La Grandière) 將秋德省、河仙省永隆省納入法國控制的領土。杜普雷海軍上將成為交趾支那總督。[ 24 ]越南皇帝於1874年在 Paul- Louis -Félix Philastre 談判達成的1874 年《西貢條約》中正式承認法國對交趾 支那統治

安南和北部保護地 (1883)

編輯
1883 年,亨利·裡維埃上尉被黑旗黨殺害。

1873年,法國商人讓·杜皮 (Jean Dupuis)遇到麻煩後,弗朗西斯·卡尼爾 (Francis Garnier)受命率領一支探險隊前往東京,其使命是保護法國在那裡的利益。[ 24 ] 1873 年 11 月 3 日,卡尼爾在河內登陸,但談判並未進行。 11 月 20 日,卡尼爾率領 9 名軍官、175 名士兵和兩艘砲艇進攻河內城堡,平定了三角洲地區。[ 24 ]黑旗抵抗法國入侵,進行遊擊戰,導致卡尼爾於 1873 年 12 月21被殺

 
庫爾貝海軍上將在順化。

In March 1882, Captain Henri Rivière again visited Hanoi with three gunboats and 700 men in order to obtain a trade agreement. Following some provocations, Rivière captured Hanoi in April 1882. Again the Black Flags counter-attacked, and Rivière was killed in May 1883 in the Battle of Paper Bridge, leading to a huge movement in France in favour of a massive armed intervention.[26] Credits were voted for, and a large force of 4,000 men and 29 warships (including 4 ironclads) was sent. Admiral Amédée Courbet would be leading the force in Tonkin, while Admiral Meyer would operate in China.[26]

Following a failed ultimatum, on 18–19 August 1883, Courbet bombarded the forts of the capital of Huế. The forts were occupied on the 20th. The gunboats Lynx and Vipère reached the capital. On August 25, the Vietnamese court accepted to sign the Treaty of Hué (1883).[26] A French protectorate over the remaining of Vietnam (Annam and Tonkin) was recognized through the treaty.[25][27][28]

Tonkin Campaign (1883–85) and Sino-French War (1884–85)

edit
 
The capture of Sơn Tây, 16 December 1883.

The next objective of the French was to take full control of the Tonkin. In October 1883, Courbet was placed in command of the Tonkin Expeditionary Corps. In December 1883, he led the Sơn Tây Campaign against the Black Flags.[29] French casualties were heavy (83 dead and 320 wounded), but the Black Flags were greatly weakened as a result of the campaign.

 
Turcos and fusiliers-marins at Bắc Ninh.

The Bắc Ninh Campaign (March 1884) was one of a series of clashes between French and Chinese forces in Tonkin (northern Vietnam) in the period. The campaign, which lasted from 6 to 24 March, resulted in the French capture of Bắc Ninh and the complete defeat of China's Guangxi Army.

作為越南的傳統宗主國,中國不斷對抗法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在與北部邊境的其領土上支持安南和黑旗。[ 29 ]儘管法國和中國之間簽署了一項條約(1884年5月11日《天津協定》),承諾中國人從東京撤離,但軍事對抗仍在繼續,就像薄祿伏擊事件(1884年6月)一樣。這些緊張局勢導致了中法戰爭(1884-85),最終迫使中國完全脫離越南並確認了法國的領土。

法屬印度支那 (1887–1954)

印度支那戰爭與越南獨立(1954 年)

戰後關係(1973 年至今)

常駐外交使團

參見

參考

進一步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从戴高乐将军到马克龙,回顾法国总统访华

哪个国家的间谍机构最好?

这是亚洲博弈论四部分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对抗与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