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東遊運動

圖片
搜尋 東遊運動   編輯 語言 下載為PDF 監視 編輯 東遊運動 ( 越南語 : Phong trào Đông Du / 風潮東遊 )是20世紀初期 越南 發生的民族獨立運動。 1883年以後,越南淪為 法國 的 保護國 ,法國在越南設置 法屬印度支那 殖民政府。 日本 也曾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後來經過 明治維新 逐漸崛起。1904年,日本在 日俄戰爭 中擊敗 俄國 ,令越南有識之士十分震驚,在 潘佩珠 的號召下,成立了 維新會 ,大量通過 科舉 考試的越南知識分子前往日本留學。 強㭽 、 潘周楨 也積極響應。1906年,在日的越南留學生僅20人,1907年10月便超過了100人。東遊運動的最終目標是越南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獨立。潘佩珠不僅希望越南人去日本考察興國之道,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還希望從日本那裡獲得武器支援。他在日本舉行募捐,希望獲得資金。然而越南留學生的集會受到了日本政府的限制。與之相對地,法國殖民政府則施行一系列鎮壓活動,如逮捕留學生的親人入獄、禁止匯款等等。1907年6月10日,日本與法國政府簽訂《 日法協約 》 [ 註 1 ] [ 2 ] [ 註 2 ] ,1909年,正式驅逐越南留學生,標誌著東遊運動的告終。 [ 5 ] [ 6 ] [ 7 ] [ 8 ] 此後潘佩珠被日本政府驅逐,逃往 中國 上海 。1912年 辛亥革命 之後在 廣東 成立 越南光復會 ,以暴力手段讓越南獨立為最終目標。 大眾文化 編輯 2013年電視劇《 The Partner ~給摯愛的百年朋友~ 》 參考來源 相關條目 編輯 勤王運動 延伸閱讀 編輯 安間幸甫.  潘佩珠(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と浅羽佐喜太郎の交流 .  [ 2016-04-28 ] .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16-08-03)  (日語) . InternetArchiveBot 最後編輯於 1年前 相關頁面 越南教育 概述 東京義塾 越南历史教育机构 潘周楨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頁面內容均以  CC BY-SA 4.0  條款授權。 隱私權政策   使用條款 桌面版

維新運動 (越南)

圖片
維新運動 (越南)   編輯 語言 下載為PDF 監視 編輯 維新運動 (Phong trào Duy Tân) [ 1 ] ,又稱 越南中部維新運動 (Phong trào Duy Tân ở Trung Kỳ) [ 2 ] ,是越南中部的一場改革運動,由 潘周楨 領導,1906年發起至1908年結束後遭到法國殖民者鎮壓。 維新運動提倡非暴力,以提高人民知識的方式復國,在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社會,開展實踐活動如發展經濟,建立商業;開設現代學校,教授國語、科學和外語,並以民主政治為目標。 [ 3 ] 廣義而言,越南維新運動產生於20世紀初,由潘佩珠、潘周楨提倡,而不僅僅是潘周楨的越南中部維新運動。 [ 4 ] 簡介 編輯 在 勤王運動 和文紳運動失敗後,反對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鬥爭繼續,但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其中,沿著革新的道路,突出的是由 潘佩珠 的 維新會 發起的 東遊運動 (1905-1909)和 潘周楨 在越南中部發起的維新運動。 潘佩珠為救國提倡效法日本模式建軍。因此,他於1904年創立了 維新會 ,旨在建立一個獨立的越南。社團運作期間,1905年他發起東遊運動。 與此同時,在吸收革新思想 [ 5 ] 後, 潘周楨 辭去官僚職務(1904年)。之後,他偷偷到廣東會見潘佩珠,交換意見,然後去日本,會見這裡的包括 梁啓超 在內的許多政治家,考慮如何實現國家復興 [ 6 ] 。他對潘佩珠派遣青年到日本學習和散發教育宣傳品表示歡迎,但反對他維持君主制的主張和武裝暴力的方式。在他看來,救國必須走民主和社會改革的道路,通過提高人民的智力和公民權利,然後他們才能計劃其他事情 [ 7 ] 。 維新運動又名光明公社(Hội ngoài ánh sáng),因其公開活動,主張民主,提倡「靠法國人自強」(dựa vào Pháp để giàu mạnh)。潘佩珠創立的維新會又被稱為黑暗公社(Hội trong bóng tối),因其秘密活動,主張君主專制路線。 然而,這兩種思潮並存,並非絕對對立,而是交織在一起,為彼此的發展創造條件,大多數儒家知識分子都支持這兩種運動。 內容 編輯 其後,以「修身養性」(tự lực khai hóa)的座右銘和民權意識形態, 潘周楨 等走遍廣南省及鄰近省份,從事維新運動。運動的口號是:「開民智,撼民氣,過民生」(Khai dân tr

事實上,而且荒謬的是,1988 年,比利時政府和當時的博亞卡省州長簽署了(最終)停戰協議以實現“和平”,從而成為頭條新聞。

圖片
史上最荒唐的戰爭是哪一場? 塞巴斯蒂安沃爾夫  ·  下列的 8月29日 住在 哥倫比亞波哥大 ( 2004 年 至今 ) 好吧,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最荒謬的,但它是這樣的: 1863年至1886年間,現在的哥倫比亞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聯邦(實際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甚至軍隊)。其中之一是博亞卡州(地圖上的數字 6),目前省份位於該國中東部。 博亞卡主權國家的總統是桑托斯·古鐵雷斯。 也就是這位先生: 桑托斯‧古鐵雷斯 (Santos Gutiérrez) 曾就讀於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在那裡,他遇到了他的比利時情人約瑟芬娜。他的計劃是結婚,一旦她成為他的妻子,就帶她一起回到博亞卡。 通哈,博亞卡首府。 發生了什麼事?約瑟菲娜的父母不贊成這段關係並反對這樁婚姻。 桑托斯·古鐵雷斯沒有妻子,又受到比利時人的羞辱,他回到了這個國家,懷著惡意和憤怒,他寫了一封信,向比利時王國宣戰。 烏珠姆……獻給整個比利時! 由於當時交通效率低下,比利時人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博亞卡距離海岸近 1,000 公里,位於安第斯山脈東部山脈......你已經知道了)這封信是從未到達並迷路。 哎呀! 桑托斯·古鐵雷斯和約瑟芬娜/亞歷山大·埃斯科瓦爾·阿爾扎尤斯插圖。 事實上,而且荒謬的是,1988 年,比利時政府和當時的博亞卡省州長簽署了(最終)停戰協議以實現“和平”,從而成為頭條新聞。 中國、荷蘭、摩洛哥駐華大使出席儀式。 此外,比利時政府還支付了1.6億美元作為「賠償」。 [ 1 ] 戰爭,結束了一場沒有發射任何子彈的衝突。 註腳 [ 1 ] 哥倫比亞和比利時之間持續一個世紀、無人死亡的瘋狂戰爭故事 28,100 次觀看 IAL 从比利时到博亚卡:和平协定的签署 By LUZ MARY DE GARCIA PEÑA EL TIEMPO Staff Writer 对于在哥伦比亚的比利时人来说,下周六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原因是:比利时与博亚卡签署了和平协议。 在威利-史蒂文斯(Willy Stevens)大使和他的妻子莉莉安娜-德-史蒂文斯(Liliana de Stevens)的带领下,约 400 名居住在哥伦比亚的比利时人将在这一天乘火车旅行,由专门为这一仪式带来的一个音乐团体伴奏,以及由阿维安卡航空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带来的啤酒和食物。 此外,比利时全国各地的记者和电视摄像师也将出席,在

南越和韓國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一個人能堅持下去而繁榮,而另一個人卻失敗了?

圖片
南越和韓國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一個人能堅持下去而繁榮,而另一個人卻失敗了? 史蒂夫·吉布森  ·  跟隨 越戰一年的修正主義 批評 者 韓國和南越之間的差異歸結為命運:一個是由二戰失敗的殖民國家(日本)統治,另一個是由二戰正式獲勝的殖民國家(法國)統治。 結果:韓國沒有遭受越共式的叛亂,而南越卻遭受了。 日本被迫將南朝鮮交給美國人,美國人實際上取代了日本的殖民統治者,並建立了韓國。但由於美國人沒有殖民主義包袱,韓國共產主義叛亂並沒有出現。 另一方面,法國人則不必交出任何東西。戰後,它留在印度支那,建立了後來的南越,甚至與法國在越南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共產主義叛亂進行了鬥爭。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輸贏決定了一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韓國能夠倖存下來,而南越卻沒有。 13,000 次觀看 查看21 條贊成票 查看2股 1 / 22 答案 新增評論... 安東尼韓  ·  1年 在朝鮮,美國人試圖建立一個名為韓國的獨立國家,但幾乎放棄了它,直到共產黨入侵韓國後才改變了主意。這導致它在韓國從一個貧窮的獨裁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相對富裕的民主國家的過程中長期介入並與韓國緊密結盟。 在越南,美國人最終支持法國,認為他們正在與共產黨作戰,但實際上法國所做的只是支持法國殖民主義者。越南人民將美國人視為法國殖民主義者的替代者,並將南越政府視為美國人的非法傀儡政權,這是可以理解的。 韓國的共產主義活動非常活躍,其中許多人在 1950 年至 1953 年的朝鮮內戰之前和期間被殺害。戰鬥是鄰里之間、城鎮和村莊之間的對抗。當北韓軍隊開進時,反共分子被圍捕並處決;當韓國軍隊重新佔領該地區時,共產黨人被圍捕並處決。 最終壓垮共產黨人的是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給了無地農民,這意味著他們成為了土地所有者,因此不再有任何理由支持共產主義。韓國之所以能夠進行土地改革,是因為土地所有者是日本殖民政府的合作者,沒有民眾的支持。 在越南,美國人最終支持了與法國殖民政府合作的擁有土地的精英,因此沒有進行土地改革,並為農村的共產黨人提供了大量支持。各方面都如此悲慘。 在韓國,日本在二戰結束時被除名,對美國的政策沒有影響力。結果,美國人轉向日本佔領時期活躍在流亡政府中的合法朝鮮民族主義者來創建韓國。當然,這些朝鮮民族主義領袖對日本佔領時期致富的地主菁英沒有什麼同情。 杜魯門政府在理解支持被視為合法而非美國人傀儡的領導

法國與越南關係:法國協助阮越統一越南再佔北越(北圻)、交趾支那(南圻)。安南國只剩中圻

圖片
搜尋 法國與越南關係 文章   演講 語言 下載PDF 手錶 編輯 了解更多 這篇文章需要 更新 。 ( 2017 年 11 月 ) 法國與越南的關係 ( 法語 : Relations franco-vietnamiennes ; 越南語 : quan hệ Pháp-Việt )早在 17 世紀就開始於 耶穌會 神父 亞歷山大·德·羅茲 (Alexandre de Rhodes) 的傳教活動。 18 世紀期間,許多商人訪問越南,直到1787 年至 1789 年 皮尼奧·德·貝海納 (Pigneau de Béhaine)領導的法國軍隊的大力介入,幫助建立了 阮王朝 。 19世紀,法國以保護天主教傳教士在越南的工作為藉口,大力介入越南事務。 法國與越南關係 法國 越南 使館 法國駐河內大使館 越南駐巴黎大使館 第一次接觸 編輯 另請參閱: 越南天主教堂 耶穌會神父亞歷山大 · 德·羅德 (Alexandre de Rhodes) 是最早到 越南 的傳教士之一,他於 1624 年抵達 越南 。他用 越南字母 寫了第一本教義問答。 亞歷山大·德·羅茲於1650年返回歐洲,主張派遣主教,以便更好地配合羅馬天主教在越南的發展(當時約有10萬皈依者),派遣 主教 是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本土 神職人員 和組織 。 ​ ​ ​ ​ 「我們有充分理由擔心,發生在日本教會身上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安南教會身上,因為這些國王,無論是在 北部 還是在 交趾支那 ,都非常強大並且習慣於戰爭......有必要教廷透過自己的運動,向這些基督徒以驚人的方式繁衍的東方地區派遣 士兵,以免在沒有主教的情況下,這些人在沒有接受聖禮的 情況下死去,並明顯冒著受到詛咒的風險。 ——  亞歷山大·德·羅德 。 [  2  ] 亞歷山大·德·羅德的努力促成了巴黎外國傳教協會 的成立,標誌著天主教法國作為新的亞洲傳教力量的參與。從1662年起, 蘭伯特·德拉莫特 主教和 帕魯主教在暹 羅的 大 城府 建立了一個基地,並多次嘗試派遣傳教士前往越南。 皮埃爾·蘭伯特·德拉莫特 。 同時,葡萄牙 帕羅德羅 領導下的耶穌會士繼續在越南活動。 1658年,Manoel Ferreira神父和法國人 Joseph Tissanier 神父抵達 東京 , [  3  ] 但他們於1664年在鄭澤 統治下被驅逐,並逃往大城府。 [